你们每个人都很聪明,
但加起来就不一定了。
壹
我没见过你,但我懂你
我没见过你,但我懂你。
这是咪蒙公众号的简介,现在看来,确实映射出咪蒙的真知灼见。
是的,我懂你的弱点,懂你的敏感,懂你的善良,甚至,我懂你的偏激。
咪蒙本身并不属于我的关注范畴,我更喜欢用数字去理解世界,而不是依靠情绪去影响他人,她写的一些文字《致贱人》《致low逼》《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也看过,觉得这样的内容欠缺逻辑,但如果社会需要也无可无不可……但这次咪蒙号召大家签名弄死一个嫌疑犯,并称,听说日本有先例,有人死刑请愿人数多达33万,法院就判死刑。这才让我真正感觉到了一种可怕!
从最基本的常识推断,这件异国杀人案真相离我们甚远,如果真的要表达态度,首先是去梳理真相,而不是依靠网络上支离破碎的“半真实”内容去弄死一个真实的人。
比文章更可怕的是,“点赞数”竟然达到100000+,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并不反对情感的朴素表达,但当真相模糊不清之时,首先要做的是分清因果,理清主次,明了逻辑,看清真相。否则你的善良和愤怒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沦为帮凶。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同时在朝阳区接受过再教育,咪蒙选择了一个最遥远的案例表达了最安全的愤怒,而追随者竟然瞬间点燃。
看不到任何清澈的思维,只看到微妙而准确的算计,从旁观者来审视,虽然众声喧哗,却是随乐起舞,感觉1千万粉丝智商加起来也比不过1个咪蒙。
贰
咪蒙样本
1千万粉丝到底是个什么群体
成为咪蒙拥趸的到底是哪一些人?
如此一个巨大的群体,绝不能简单贴标签。
我们从大数据方面去进行分析,这样相对理性客观一些。
一个朋友用python开发了个词频抓取小程序,从公众号上导出咪蒙的所有内容,给咪蒙文章做了一个词频统计,下面是他发给我的图,但这结果来得太快,我一直怀疑他是不是偷懒了。但看了一下代码,还是合理的。
从大数据上讲,咪蒙内容频次最高的67个词语都极其平庸,没有体现出任何价值观。一般来讲,有价值观的作家在高频统计时总会出现几个独特词语,例如从梁文道57篇专栏词频统计有“常识”这个词,而王小波的散文频次统计有“理性”这个词。
所以说咪蒙的这个群体的语境是非常大众化的,从数据上讲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群体。也许你们每一个都很聪明,也许你们每一个人都得很敏锐,但没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如果一定要贴一个标签的话,那就是“庸众”二字。
所谓的个性不过是一种自我错觉,极端的表述其实只是掩盖平庸。
尽管咪蒙在所有文字里让用户感知到的是自己更聪明、更优秀,甚至更前卫,更有独立品格,但实际效果却并非如此。
无论数量有多么巨大,从大数据“词频”上来看,这个群体并没有产生自主意识。就算聚齐了1千万也不过是乌合之众。
叁
没有自主意识的体系
无法产生清澈的理性
从社会学上来解释咪蒙现象不可思议,但从物理学来解释却颇为合理。
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物理小系统,它有选择困难,不知道自己该处于什么状态,并不能判断哪一种可能性更好。
于是在犹犹豫豫中,会听从第一直觉,如果恰好碰上了鸡汤内容,很容易就掉入这甜蜜的陷阱,因为鸡汤是迎合人性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系统自以为处在想要的状态,以为找到了中心结晶点,然而却实实在在地走在了平庸的路上。
平庸的意思是说,假如系统内有N种小系统,他们的状态几乎完全一致,最终都不知不觉地走在了相似的路上。这是一种物理选择,也就是热力学中所说的“熵增”,这与人性非常相似。
一旦由这样的小系统构成大系统,除非出现超自然的质变,那么里面的小系统100%不可能跃迁,它们一定无法超过现在的体系。
也就是说虽然咪蒙有1千万粉丝,但这些粉丝在智识上处于相同的状态,他们的智商并不能相加,数量再多也没有办法超越大系统,也不会对“母体”进行反思,而是心甘情愿在指挥棒下翩翩起舞,这也是为什么“1千万咪蒙粉丝智商<1个咪蒙”的原因。
肆
别放纵自己的愤怒
平庸之恶更可怕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事件,真不知道还有这么多人想杀人。
对整个案件进行全面归纳,简单讲可列4点:
可怜的是江歌
可憎的是刘颖
可疑的是咪蒙
可怕的则是33万人的愤怒。
相比前三者,33万人(代指,这里不是实数)的愤怒让人胆战心惊。
这绝不是一个小事件,大屠杀就是这样开始的。
让我们回溯一下历史,二战中纳粹所实施的大屠杀乃人类不堪回首的记忆,它所涉及的问题极为深刻,它不是传统道德上的善与恶、正与邪、罪与无辜之间的对立,而是清浊合流、正邪不辨的平常人参与的史无前例的集体犯罪,正是人的平常最后造成了极权之恶。
1961年,知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特作为《纽约人》记者前往耶路撒冷,旁听以色列人对纳粹战犯阿道尔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的审判。与常人想象中完全不同,阿伦特看到的艾希曼不是魔鬼似的纳粹分子,他的平常几近庸碌,艾希曼不是傻瓜弱智,不是社会败类,不是心机恶毒之人,而是一个寻常的人,他虽然偶尔说一些过激的话,但实际上却非常胆小,他甚至还喜欢写一点爱国小文字,但却不敢给报社投稿。抛开其所工作的内容而论,他是个敬业、忠于职守、服从上级、忠于集体的人。
这样一个人,他也会成为咪蒙粉丝。看看减压文字,在朋友圈里转发《致贱人》。
而他之所以犯罪,是由于他缺乏区分对错的判断力,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乏一种清澈的理性思维。
咪蒙可能没有想这么多,她在意的可能是流量,并不想真正去杀害某个人。但一旦打开了这个盛满了“恶”的潘多拉的盒子,那就是不一定能够收得回来的。操纵人心是非常可怕的。
结语
建立自己的思考座标
因为沉默的螺旋,网络成了极端主义者的温床。
因为流量成为世界中心,假装情绪化就成为聪明者的选择。
但人总是需要底线的,偶尔骂一下人是真性情,天天骂人就有点伪愤怒了。偶尔喝点鸡汤能健脾胃,天天喝鸡汤就智商畸形了。
如果不能真正教会他人独立思考,纵使有1千万粉丝,却依旧挡不过1个理性思考者的轻轻一跃。时间是有标尺的,在真正的经典面前,鸡汤永远是鸡汤,不管再怎么花样百出,撩动人心……理性永远是无可企及的雪峰。
延伸阅读
01 致敬少数派
02 物理学上的四大神兽
04 爸爸,学数学有什么用?
07 世界上最美丽的12个公式
09 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
本期编辑|Hypercube
本期投稿|方舟
点击“阅读原文”
立刻打开99天理性思考之门!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