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深圳人每天要多少蔬菜、水果、肉类吗?告诉你吧,深圳每天消耗蔬菜7100吨、水果2300吨、水产品1500吨、肉类4200吨、禽蛋490吨,口粮5480吨。但是深圳仅有3万亩基本农田,95%的食用农产品和85%的食品必须依靠外地输入,而粮食100%靠外地输入。面对这么多的外地输入食品,如何保证它们的安全?
深圳市副市长黄敏尝试二维码就追踪溯源。受访单位供图
深圳食品供应对外依赖度高
“供深食品”保证安全
2019年8月31日上午,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皇庭广场盒马鲜生商超举办了 “供深食品”上市启动仪式。深圳市副市长黄敏,全国政协委员、原中联办副主任林武,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邝兵、副局长李忠,深圳市人大常委郑学定,深圳标准促进会理事长周文,以及相关单位领导出席,与现场消费者约三百余人一道,共同见证首批“供深食品”上市销售。
深圳从此有了打上“圳品”标志的“供深食品”。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18种“圳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追踪溯源,了解食品产地信息,生产批次,以及食品所在企业的信息,相关评价等。现场来购物的市民对此感到好奇,纷纷扫二维码试一试。
“这样的蔬菜肉类等食品会不会涨价呢?”有市民问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邝兵介绍,“供深食品”不是为了提高价钱,而是为了保证市民餐桌上的安全,深圳食品供应对外依赖度高,是典型的食品输入型城市,具有明显的食品安全输入性风险。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供深食品”的评选当中,提升深圳食品安全品质,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监督。
(可溯源的产品。南都记者 李榕 摄)
“供深食品”上市筹备一年多
最终选出18种“圳品”
此次成为首批“供深食品”的有鲫鱼、小白菜、辣椒、花生油、大米等市民每天都要吃到的食物。它们有的产地在阳江,有的产地在赣州,有的产地在韶关,距离深圳都有一定距离。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了深圳人的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从鱼塘到舌尖,进行全链条监管。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2018年5月,市政府印发了《深圳市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供深食品标准体系打造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0年)》,正式启动深圳市食品安全战略工作。其中,供深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是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深食品”相关工作历时一年多,开展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工作。成立了深圳标准促进会,先后完成了供深食品标准体系30余个,研制并发布了供深食品标准及系列评价细则300余项,组织了供深食品评价试点工作,构建了标准制定、产品评价、检查监督的相互制约机制。深圳标准促进会对数十个申报品种进行了资料及现场审查,随后市局又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深圳标准促进会评价合格的产品再次复查工作,并经深圳市供深食品标准工作委员会审议备案后,最终评价出首批“供深食品”18种并赋予“圳品”标志使用权。
邝兵指出,深圳是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的重要城市,现正朝着2025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目标而奋斗。食品安全和质量涉及民生,供深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要求各方始终坚持四大原则,即结合产业实际,满足市民需求;坚持先行先试,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多方参与,实现社会共治;倡行市场主导,形成品牌效应。市场监管局将加强指导和监督,标准促进会要改进和提升工作水平,技术机构要加强技术支撑,供深食品企业要珍惜荣誉,社会各方加强监督,共同把“供深食品”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打造属于我们深圳自己的品牌。
希望深圳消费者参与监督食品安全
深圳标准促进会理事长周文表示,深圳标准促进会将开展《“供深食品”背后的故事》推介活动,用各种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介绍“供深食品”的故事。他同时表示,作为一项探索性创新性工作,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他希望消费者更多的参与,提出改进意见。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盒马鲜生门店,18种“圳品”已经整齐陈列在货架上,“圳品”标志醒目,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扫码即可获取相关的产品、追溯、评价和企业信息。盒马鲜生的负责人表示,他们作为新零售商超已经沉淀了300万深圳用户,未来会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渠道精细化经营和推广“供深食品”。他们非常看好“圳品”的未来前景,将开展为期一周的专题推介活动,推出《说出你心目中的“圳品”》主题互动活动,并提供网上下单和及时配送上门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联办副主任林武同志不久前考察了深圳的食品安全工作,对供深食品的创新探索给与了高度肯定。前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这一工作对大湾区食品安全协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实践和创新意义。(责编:张强)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